-
[硕鼠的Blog站 范路 Luke Fan](http://lukefan.com/)
前面的很多文章中,都反复的描述了社区是具备生长型的. 这种生长性来是来自于组成社区的人自身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 这是不可抑制的. 但是,生长是有方向的,虽然生长本身是不可抑制的,但是生长的方向却是可以引导的.
那些建立或管理社区的人,对于社区的未来是有憧憬的,他们会期望社区发展成什么什么样子,于是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规则,来引导社区在生长的过程中向着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 就像父母期望孩子今后能够如何如何,于是现在就要为之付出各种努力.
什么是社区规则 —
- 谁可以说话,谁不可以说话
- 谁可以加入,谁不可以加入
- 谁可以听,谁不可以听
- 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
- 什么话要以什么形式来说
- 什么信息可以被哪些人听到,不能被哪些人听到
- 人们是怎么分群的
- 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 等等…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信息是如何在人群或个人之间流转的.
社区的生长方向 —
人们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西瓜,就要为西瓜套上一个什么样的盒子.
-
父母的意愿
社区是由人聚集而成的,那么谁才是能够决定发展方向的社区的父母呢?社区的创造者吗?社区的管理员吗?那些大神和意见领袖?
这些人肯定对社区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未来社区会变成什么样子,肯定不是完全由这些人说了算的. 就像很多家里的父母总是抱怨儿女的并没有按照自己设想或规划的那样发展一样,社区走形了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所以将在规则下发展的社区,形容成父母的意愿还是非常贴切的.
规则对于社区的影响,只能是影响,是一种引导,社区毕竟不是西瓜,而是更像小孩子. 最终变成什么样子,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当然他们也经常有后悔的时候.
-
从人治到法治
通常情况下,规则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多数社区在建立之初,并不存在规则. 那个时候既没有规则,也没有潜规则. 最开始的社区,通常是由创办者或意见领袖来实行人治的,他们创造内容,吸引或邀请其他人参加社区,然后再将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人踢出去.
这种人治总会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生长而无法满足需要,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定规则. 让更大规模的社区,或者通俗的讲,就是管理员已经看不过来的社区能够依照规则来进行自我管理.
最早的规则,就是那些创建者,管理者和意见领袖总结,抽象出来的自己以前进行管理时使用的原则.
社区必须有规则 —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上面这句话,是刘慈溪所著的«三体»第二册«黑暗丛林»中所描述的那个大低谷纪念碑上所记述的文字. 这里面的第一个文明,也就是给岁月以文明中的文明,就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规则,一种对群体有益的规则,而第二个文明,给文明以岁月中的文明,则是指的人群,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讨论的社区. 这就是社区与规则的关系,当有规则的时候,社区良性发展,当失去规则,或者说是规则失去方向和活力的时候,即使发展,等在后面的也必将是一个大低谷时期.
规则并不仅仅指的是那些规条或条例,还包含制定和修正规则的人,以及规则所需要捍卫的目标. 如果制定和维护规则的人失去了目标,那么规则就会失去活力. 最终就会变成前文«开发者社区的目标和KPI机器»所描述的那种KPI机器. 等待这样社区的就必然是一个大低谷.
规则的建立和调整 —
规则,有一个建立和调整的过程,前面说了,很多社区在创建之初,是人治的,没有规则.
-
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
建立规则的过程,并不像是预想的那样,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而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 一群管理员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建立了规则,应该可以最平稳的过度,为什么还需要经历中间的无序过程呢?原来由管理员们人治的时候,肯定也是有序的,这一点大家都认可,那么为什么建立规则的过程不应该是从有序到更有序呢?原来人治的时候,在比较重要的事情上,规则相对的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在一些周边的地带,可能就会有比较大的灵活性,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 有多个管理员的情况下,他们所实行的规则,可能就会存在差异,在规则确立下来的时候,有一些管理员就必然发现有些规则和他们以往采取的手段是不同的.
规则刚刚确立的时候,或者说是规则刚刚发生调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人治与法治并存的情况. 也就是说经常会有管理员打破规则,实行一些原本看起来合理的事情. 由于这里讨论的是线上社区,所以我们说的规则确立,是通过程序来确立的. 当规则被以程序的形式固化下来,那么管理员的工作就不再是进行判定,然后执行规则了,规则都是有程序判定和执行的. 这个时候,管理员要做的就是根据他自己的判定,适当的打破规则,并在必要的时候,调整规则.
这个无序状态,对于所有的社区或需要进行规则建立和调整的机构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希望规则被成功的实施,就必须要挺过来. 挺不过来的社区,可能就崩溃了. 就像那个邯郸学步的故事那样,实行新规则失败的下场并不是退回旧规则,而是彻底崩溃.
-
遇到冲突,解决冲突
上面所说的无序状态,就是冲突比较密集的一个阶段. 所谓冲突就是那些规则中让人感到不适应的地方,这些感到不适应的人,可能会是社区普通用户,可能会是意见领袖,也会是社区的管理者. 所有和社区相关的人,都会在某一段时间,对规则中发生变化的部分,感到不适应,或无所适从. 只要是建立或调整规则,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无可避免的.
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找到冲突的人,然后重新启用人为判定,也就是实行双轨制. 和那些感觉不舒服的人进行沟通,然后说服他们执行新规则. 上面说的两种方式都是解决普通用户和新规则的冲突. 当冲突发生在意见领袖,社区创造者或管理员身上的时候,除了沟通和规劝之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将那些感觉不爽的人,清除出社区.
还有一些避免大范围冲突的方法,那就是提前做好说明和通知,尽量确保先行规则的稳定性. 规则不能说变就变,在建立和调整之前,要做充分的调研和通告.
-
调整规则
这里所说的调整规则,是指的在程序层面对规则进行调整,而不是管理员针对某些个案进行的临时调整. 规则的调整,需要谨慎,否则规则失去了稳定性,会使得社区成员无所适从的. 记得有一段时间,微博将回复给去掉了,大家只能转发,不能回复,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不知所措,有些人则感觉欢欣鼓舞. 乱了两天之后,又改回去了. 这个事情的底层原因是不可讨论的,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微博的伤害是巨大的.
规则调整,应该是遵循社区目标的. 并不是说规则就是好的,规则出现问题,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但不需要为了维护规则而如何如何,唯一需要维护的就是社区的目标.
规则对社区的影响 — 新浪将微博做成了媒体,盛大将文学做成了游戏.
前面讲到了,规则对社区的影响就像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那样. 会起作用,也有些时候会事与愿违. 上面两个例子,应该在一部分上算是无心之举吧.
新浪将微博做成了媒体,新浪本身就是做媒体的,新浪的用户基础就是媒体阅读用户. 于是新浪的规则在不断地调整下,使得大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他人通常是上来看看,或者围绕着大号摇旗呐喊. 于是微博的媒体性越来越强了.
在这里最好还是说一下回复和转发之间的差异. 回复的可见范围是对原帖感兴趣的人,而转发则是关注转发人的人和原帖所有者才能够看到. 国内的微博和国外的twitter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微博拥有回复. 回复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大号所发出的原帖能够得到尽可能集中地关注. 所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就像是形成了一个bbs板块或者qq群那样,可以关起们来进行讨论. 那些参与讨论者的关注者们,并不会参与进来. 发表评论的人,是在为原帖拉动关注度,而不是为自己. 成就新浪微博媒体性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回复制度,热点话题更容易聚焦,提出热点话题的人,更容易获得关注.
盛大,是做游戏的. 当盛大收购了大量的文学网站的时候,就为这些文学网站制定了游戏上的那种规则,按照字数付费,就像是按照时间付费打游戏那样. 通过各种投票来确定付费更多的用户能够影响小说的排名,而排名又能够反过来影响点击量. 于是作者们开始追求排名,追求投票,追求字数,并为此改变了写作的方式和风格. 最终,由作者,读者和作品共同构成的文学社区的游戏性越来越强了.
这也算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很多人也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公司基因问题.
总结 —
今天讨论了社区与规则一些事情. 但是没有说透,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话题. 后面还会陆续讨论,规则应该如何确立,不同的规则对社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作为社区,规则的核心就在于信息的流转方式,下周争取写一篇关于不同社区,在不同的规则下形成不同的信息流转方式,以及这些不同的信息流转方式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社区的故事.
最后,让我来列举一些常见的社区规则:邀请加入,单向关注,实名制,限制匿名用户,内容或注册审核制度,是否允许回复,禁言,禁止少于多少字的回复,限定回复字数,限定帖子的字数,回复是否可以带有多媒体信息,积分制度,会员等级制度等等. 推荐算法也在越来越成为社区规则的一部分,因为这对于信息流转的方向也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PS:
若无意外,题图都是从原文提取或是通过 Google 图片搜索出来的, 版权属左, 不负责任 ;-)